昨日思考题
为什么酶的必需基团既可以在酶的活性中心以内,又可以在活性中心以外?
答案:
蛋白质由氨基酸组成,每一个氨基酸的基本结构都含有一个R基(侧链),那么有些侧链上的化学基团就与酶的活性密切相关,不可缺少,所以称为必需基团。
由于各个氨基酸R基的位置不同,因此经过折叠后这些必需基团就既可以在酶的活性中心里面、也可以在酶的活性中心外面。活性中心里面的必需基团:包括结合基团、催化基团;活性中心外面的必需基团:稳定酶的构象。
年第/题病理学B型题
A.空洞性肺结核
B.细菌性痢疾
C.小叶性肺炎
D.钩端螺旋体病
.属于出血性炎的是
.属于纤维素性炎的是
题目解析
1.空洞性肺结核由结核杆菌感染引起,属于继发性肺结核的一种。结核病是一种肉芽肿性炎,特征是形成结核肉芽肿,并伴有干酪样坏死。
2.细菌性痢疾简称菌痢,是由痢疾杆菌所引起的以大量纤维素渗出为特征的假膜性肠炎。因此菌痢属于纤维素性炎、假膜性炎。
3.小叶性肺炎的病变特征是以细支气管为中心的肺组织化脓性炎症。
注意:大叶性肺炎是纤维素性炎。
4.钩端螺旋体病是由钩端螺旋体所致的一组自然疫源性急性传染病,病变主要累及全身毛细血管,引起不同程度的循环障碍和出血。出血性炎是指炎症病灶的血管损伤严重,渗出物中含有大量红细胞,因此钩端螺旋体病属于出血性炎。
扩展:
流行性出血热、钩端螺旋体病、鼠疫等均属于出血性炎。
本题可参考《病理学》人卫8版教材P75。
本题答案
.D
.B
考点讲解
本题的音频讲解点击这里哦
一、概述
1.炎症的基本病理变化包括局部组织的变性、渗出、增生,以渗出最具特征。
2.炎症局部组织血管内的液体成分、纤维素等蛋白质和各种炎细胞,通过血管壁进入组织间隙、体腔、体表和黏膜表面的过程叫渗出。
3.根据渗出物的主要成分和病变特点,急性炎症分为浆液性炎、纤维素性炎、化脓性炎、出血性炎。
4.依据炎症持续的时间,可分为急性炎症和慢性炎症。急性炎症持续时间短,一般不超过1个月,通常以变质、渗出性病变为主,浸润的炎细胞主要为中性粒细胞。
二、浆液性炎
1.病变特点
以浆液渗出为主。
2.原因
理化因素如烫伤、烧伤,感染,皮肤病等。
3.发生部位及表现形式
4.结局
(1)炎症轻微,易于吸收。
(2)渗出物过多可产生压迫症状,如喉头浆液性炎造成的喉头水肿可导致窒息。
三、纤维素性炎
1.病变特点
以纤维蛋白原渗出为主,继而形成纤维蛋白(纤维素)。
2.原因
细菌*素如白喉杆菌、痢疾杆菌、肺炎球菌的*素,各种内源性和外源性*物如尿*症的*素和汞中*。
3.发生部位及表现形式
(1)黏膜
假膜性炎——白喉、细菌性痢疾。
假膜由纤维素、中性粒细胞、坏死的黏膜组织和病原菌组成。
(2)浆膜
心包腔——绒毛心。
(3)肺
大叶性肺炎。
4.结局
(1)溶解吸收
如大叶性肺炎在溶解消散期可将渗出的纤维素吸收。
(2)黏膜表面的假膜脱落
形成溃疡、出血,堵塞支气管导致窒息。
(3)机化、粘连
如绒毛心可机化引发纤维素性粘连。
四、化脓性炎
1.病变特点
以中性粒细胞渗出为主,并伴有不同程度的组织坏死和脓液形成。
2.原因
化脓菌,组织坏死继发感染。
3.发生部位及表现形式
4.概念归纳
(1)脓液
即脓性渗出物,成分:脓细胞、细菌、坏死组织碎片和少量浆液。
(2)脓细胞
脓液中变性、坏死的中性粒细胞。
(3)疖
毛囊、皮脂腺及其周围组织的脓肿。
(4)痈
多个相邻疖的融合,在脓肿形成时要及时切开排脓。
五、出血性炎
1.定义是炎症病灶的血管损伤严重,渗出物中含有大量的红细胞。
2.常见于流行性出血热、钩端螺旋体病、鼠疫。
六、结局
1.大多数可痊愈。但机体抵抗力低下或治疗不彻底,则转为慢性炎症。
2.机体抵抗力低下或病原微生物数量多,*力强,则可蔓延扩散。途径有局部蔓延、淋巴道和血行蔓延。
3.血行蔓延:病原微生物或者其产生的*性产物均可进入血液循环,引起菌血症、*血症、败血症和脓*败血症。
(1)菌血症
血中可查到细菌,全身无中*症状。
(2)*血症
血中查不到细菌,全身有中*症状。由细菌的*性产物或*素被吸收入血所致。
(3)败血症
血中可查到细菌,全身有中*症状。由细菌入血并大量繁殖产生*素所致。
(4)脓*败血症
由化脓菌引起的败血症发展而来,除了产生败血症的表现以外,还可在全身一些脏器中出现多发性栓塞性脓肿,或称转移性脓肿。
注意:《外科学》教材认为菌血症属于败血症的一种,即患者有全身中*症状,并且此时血培养能检查出细菌。
思考题
阿米巴肝脓肿属于化脓性炎,此描述是否正确?请说明理由。
点击「阅读原文」下载复习利器「西综题库」,开始分章节练习题目吧。
医学生考研
「医学考研路上,你不孤单」
未经允许,请勿转载投稿及合作请联系app
dxy.cn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