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疫情放开也将近一个月的时间了,但是最近在网上,要求国家继续疫情管控的声音越来越多,对张文宏等“网红医生”的声讨也不绝于耳,甚至钟南山爷爷也在网上被骂了。其实造成这种请款的最主要的原因无非以下两点:
第一:放开前的数据显示90%的确诊病例为无症状患者,广州16万感染者,重症仅4例。但是放开后才发现,无症状患者已经成为了“传说”。每个小阳人不仅发高烧,而且难受的死去活来,甚至还有各种其他的身体反应。
第二:放开前奥密克戎基本只感染上呼吸道,病死率也非常低,但是放开后,尤其是老人,大部分肺部都有感染的情况,而且很多人非常严重,再加上包括由于新冠引发的心肌炎或其他基础疾病的病死率非常高,看着亲人一个个的离开,要求国家重新开始疫情管控的声音也就不奇怪了。
放开前90%无症状,还有16万感染者,重症仅4例,这些数据基本不会参假,但是为什么放开后的实际情况跟这些数据却大相径庭?我不知道,甚至我觉得面对“中国是否低估了疫情放开后的死亡情况”这种问题,国家卫健委模棱两可的回答,说明他们可能也不清楚是为什么!
应该说疫情这三年,全世界还没有研究清楚新冠病*,不然现在他不会还在流行。所有专家对疫情走势的判断,基本上也是基于以前传染病走势的预估。这也不难解释,为什么张文宏,钟南山等人这三年在网上的言论可能有前后不一致的情况,因为他们也是在凭借自己或者团队的经验判断才给的结论,说难听点就是靠猜的。再加上这三年病*不断变异,情况自然更复杂。
那些在网上抨击张文宏等人“乱编数据”“诱导国家做出错误判断”“网红医生”“医学骗子”甚至“卖国贼”的人我觉得大可不必,甚至这些人才是“卖国贼”,在特殊时期用舆论激起民愤。
因为上面我说了他们言论前后不一致的原因。而且难道有人认为国家会因为个别人的言论,或者网上的一些人,一些群里高喊我们要解封,我们要自由,就头脑一热放开疫情管控吗?
而且就算国家有错误判断放开疫情,面对如今的情况,重新封控不也就是一句话的事,为什么防控越来越松,甚至可以说没有管控了,境外旅游也即将放开。
在我看来,只有一个原因——国家的财*支撑不住了!!!
为什么这么说呢?就在刚宣布解封后,国务院,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马上做出了对国内经济恢复的指示,其实目标和目的都已经很明显了。其次我们都知道,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分别是“消费”“出口”“投资”。那我们就看一下国内这三驾马车已经成什么样子了!
首先要说一下,下面的文字里,不会提到很多数据,但是实际上我是查了一些资料和数据,再加上也在其他博主那里看到了一些相关的数据,但是我为什么不想把数据摆出来说呢?
第一我觉得很多都是与我们平时生活息息相关的,它目前是什么情况,根本不需要拿数据来说话;第二我也是不敢保证所有数据都是真实的,所有数据的来源都是权威的;第三就算我所有的数据都是完全真实的,也一定有很多人质疑数据的真实性,就像“90%都是无症状”一样;第四我不是专业研究经济学的,所以面对一些经济学的数据,分析起来肯定不是很专业,所以就不拿出来献丑了。
我们先来说一下离我们所有人最近的一驾马车——消费。
其实自从疫情以来这三年的消费,尤其是今年,已经不需要数据来说明了。这里最好看看大城市,至少二线以上的城市的情况,因为全国的年轻人以及工作主力*都在这些城市。而一些小城市,四五线城市,因为经济结构单一,再加上人员流动低,可能受疫情影响小。(这里我没有数据,只是自己的猜测,因为我老家就是一个五线城市,那里基本都是老人和孩子,劳动力占比比较低,影响也较低,各位可以在下面留言说说自己或者周围人的情况)
先看看今年上半年上海的封控吧!大概两个多月的时间,仅上海一个城市的封控,对全国经济的影响都是举足轻重的。就拿我自己来说,我在成都,当时虽然成都没有疫,但是我们和一些上海的公司的一些合作就没法开展,那自己的业务自然就受到影响,当月的工资也自然受到影响。
其实在我看来,全国人民的对经济的恐慌,也是从今年上海长时间封控开始的。全国各地失业率开始增加,降薪、裁员、还不起贷款的新闻一个接着一个。当时全国已经有声音在说不想这样封下去了,希望国家考虑一下和国外一样解封。
接下来想问问大家双十一双十二你们买东西了吗?花了多少钱?和往年比怎么样?有多少是生活必需品?今年天猫都没有公布双十一当天的营业额,为什么应该不用多说了吧。
其次,可以看看自己的工资,看看自己家人,朋友,亲戚等人各行各业的工资和工作情况,有没有降薪,失业等等。包括大家认为的铁饭碗,公务员,事业编等等工作岗位上的人,甚至包括学生,今年已经成什么样子了。你们也可以在评论区说一下你所知道的情况,无论好坏都可以说一下。因为我身边的朋友有太多太多情况很糟糕的了。在我看来降薪已经算不错的了,还有很多失业的,还有一些做实体或者小生意的,真的太惨了。
最后可以看一下自己城市的商业街已经成什么样子了。当然这些年不只是疫情,包括直播带货和网购对线下购物的冲击还是非常大的,但是逛街其实还是很多人的精神需求,尤其是逛小吃街或者餐饮一条街,因为这些地方网购是影响不到的。
我在成都比较熟悉的两条街,一条叫春熙路,一条叫建设路。从疫情前的门庭若市,到现在的门可罗雀,建设路小吃街的各个摊位换了一个又一个。在成都的朋友可以在评论区说说感受。其他城市的朋友也一样说说自己的感受。
想看数据的朋友可以去看看央行12月12号发布的年10月和11月金融统计数据报告,有个很有意思的数据,10月份,住户存款是在减少的,减少了亿,也就是说在疫情大规模爆发之前的10月份,再加上国庆假期,大部分人还是愿意消费的,但是到了11月,住户存款是增加了的,增加到了2.25万亿。看似居民都有钱可存,但是我们字啊看一下居民的短期和中长期贷款,也就是花呗白条借呗等一些应急的贷款,11月比10月猛增近亿。所以很明显,存钱的和借钱的不是一波人,富人在存钱,穷人在存债。如果这么说还不足以体现问题的严重性的话,那我再举个真实的案例,就在今年9月份成都疫情封控的期间,就有一对95年的情侣因为债务问题选择了跳楼自杀。所以说这种情况持续下去,不仅贫富差距会越来越大,有一批人返贫,甚至社会开始动荡也不是不可能。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第二驾马车——出口!!!
感兴趣的可以看一下海关公布的数据,我就不拿出来说了。但是要注意的是,海关总署公布的都是前N个月累计的出口同比增长额。举个例子,海关总署公布的数据今年前11个月进出口同比增长8.6%,看似还不错,但是前10个月同比增长9.5%,前8个月同比增长10.1%。所以说其实从9、10、11这几个月进出口是在减少的。而且更要说的一点今年还是在全球严重通胀的情况下,进出口额还在减少,其实已经很说明问题了。
其实在疫情之前,印度、越南等一些国家已经开始慢慢崛起,和中国抢海外订单了。疫情这几年,国内管控严格,无论是国企还是民营企业开开停停,也就无法预计交货期,也无法保证交货期?再加上国内严格的入境管控,国内外的沟通交流成本剧增,海外采购商的路径成本也在暴涨,,海外的订单还会选择中国吗?就在这样的状况下,海外订单和出口额骤减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最后说一下最后一驾马车——投资
由于篇幅有限,这部分我就简单说一句。我们大部分人的投资主要就在房地产、基金和股票这几个方面。同样,这三方面今年是什么情况,其实也不用我拿数据来说话吧。
最后一段篇幅我想说一下自己的观点。其实我的人生观是比较佛系的,“生死有命富贵在天”形容我可能比较贴切。我是愿意努力工作,精心生活的人,但是有一些事情如果自己实在没有能力的话,也不会去纠结。所以我是举手赞同放开的。今年在成都,尤其是下半年的排队核酸,再加上封控在家20天左右,那种无力感真的不想再有了。想工作不能工作,想打球不能打球,想旅行不能旅行,想和爱人一起去吃个火锅都成了奢望。
有人说难道生命比经济更重要吗?放开之后死了那么多人,死了那么多身边的人,难道你没有点良心吗?对于我来说,我有一个90岁的姥姥,现在肺部已经有一定感染,但是目前还不算严重,我希望她可以挺过这一关。而我自己,从小的身体就不是很好,因为有严重的过敏史,到现在一针疫苗也没有打(可能有人会说打了也没有用),而且也有过三次肺炎的病史(不是新冠),所以我跟我的朋友也说过,可能这次放开对我自己来说也是一个坎,但是我也赞同放开,因为我觉得无止境的封控,没目标的生活,再加上以后随时可能没有经济收入,和si了没有什么太大区别。
马斯洛把人类的需求分为五层,从上到下依次是自我实现需求,尊重需求,社交需求,安全需求和生理需求,这里最低的安全需求和生理需求就包括衣食住行和生命财产安全。所以经济和生命在一定程度上同样重要。
我的观点一定有人赞同,也一定有人觉得我是个笑话。同样,国家做出放开疫情管控的决定也一定不会让所有人满意,但是他一定是在各种情况和利弊取舍的考量下做出的艰难决定。
历史的尘埃落在每个人的肩上,都是一座山。
从抗日战争,再到抗美援朝,越南战争,再到三年灾荒,六七十年代的十年WG。生活从来都是泥沙俱下,鲜花与荆棘共存,我们永远向往美好的生活,但是生活往往不是很美好。所以当国家已经决定放开,那就既来之,则安之,抱怨永远解决不了任何问题,生活只能让我们勇往直前,所以做好准备,迎接全新的生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