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李敏
急诊科医生被称为医生中的“特种兵”,他们所在医院的最前线,工作更像一场充满硝烟的战斗。今年8月评出的我省首届“山西青年医师奖”获得者牛东升就是这样一位急诊科医生。
今年45岁的牛东升医院急诊科,在最苦最累的急救一线一干就是18年。18年来,他和同事们给众多在生死线上挣扎的患者带来了重生的希望,在平凡的岗位唱响了生命的礼赞。
牛东升喜获“山西青年医师奖”。
急诊室里上演“速度与激情”
接受采访那天,牛东升本该轮休在家,医院有事情需要忙,他医院加班。“我们急诊科医生的工作虽然风险大,又累,但是每次挽救回一条生命,我们就很有成就感。”在办公室里,牛东升边整理手头的资料,边向记者娓娓道来了属于他的“速度与激情”。
那是年的一个夏日,一位75岁的老大娘因胸部憋闷被送入急诊抢救室,当时正好是牛东升值班,他立即给病人安排心电监护、吸氧、采血化验、建立静脉通路,并耐心与家属了解病史,10分钟后检验科危急值回报,血气分析血钾高达9.4mmol/L,接到通知的他立即进行降钾抢救,同时向家属交代病情。谁知,刚交代病情后1分钟,患者突发心跳停止,他立即进行胸外心脏按压,并吩咐同事进行紧急气管插管,应用呼吸机。2分钟过去了,5分钟过去了,10分钟过去了……牛东升和同事们轮流持续按压,后背也湿透了,但患者心跳仍未恢复,在场的家属很是焦急。直到55分钟过去后,患者的心跳终于奇迹般恢复。没想到的是,床旁血滤后过了仅5分钟,患者心跳又再次骤停,所有在场的人都失去了信心,只听牛东升喊道:“继续按压,肾上腺素1mg,静脉注射”,再次按压5分钟后心跳再次复跳,立即接血滤机进行降钾,1小时过去了,2小时过去了,4小时过去了,心跳稳定了,患者清醒了,血钾正常了,所有的人都松了一口气。
而年11月3日,和死神抢生命的那4个小时,同样让他至今记忆犹新。
那天,急诊科接诊了一位20岁的患者,这名患者曾因为多次晕厥来急诊科看病。这次晕厥入院,是因心电图显示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患者可能因发病前有发烧病史,经过综合考虑,牛东升初步诊断考虑为心肌炎,于是请心内科会诊,然而就在会诊过程中,患者在急诊抢救室内突发室颤,心跳骤停。“当时患者的父亲几乎发了疯,于是我一边让其他家属照顾好患者的父亲,一边守在床边紧盯着心电监护仪进行抢救。经过按压、除颤,患者终于心跳恢复。但几分钟后,患者又再次室颤,再次按压,再次除颤。”牛东升说,这名患者室颤反复发作22次,除颤22次,他和医生们轮流进行,甚至请来重症监护室会诊。持续的4小时按压,深静脉置管,补钾,补镁,通过一系列治疗,这颗“年轻不安的心”终于稳定下来了。
医院比作战场,那么急诊科就是这座“战场”的最前线。对于牛东升来说,每一次和同事在这座战场上并肩战斗,协力从死神手里把病人的生命抢救回来,他都觉得无比幸福。
急救一线一干就是18年
牛东升是陵川人,年从长治医学院临床医学系毕业后医院工作,轮岗三年后,年赶上急诊科调整,就这样,他成了一名急诊科医生。急诊临床一线工作压力大,工作强度高,很多人都不愿意在这长待,而牛东升却一干就是18年。从最普通的医师做起,一步一个脚印,稳扎稳打,业务能力不断得到提升。
“没有突然的病情变化,只有我们突然发现病情变化,”在牛东升看来,一个急诊医生的视野是有限的,再精细的观察对危重病人都不为过。为此,他经常组织全科人员进行座谈,将少见病例、特殊病例进行集体分享,在他的带动下,科室里的每个人诊疗水平都进步很快。而在遇到少见疑难危重患者时,牛东升更是遍查各种资料,细心耐心专心地观察病情的每一个微小变化,及时做出正确的处理。那还是年牛东升刚到急诊科的时候,有一位40多岁的女性患者,口服敌敌畏ml自杀,入院后经过好几个小时的抢救都不见好转,牛东升和同事们反复仔细查体,终于,他发现患者左手手背上有一个“小黑点”,他怀疑病人还同时注射了敌敌畏,于是立即用手挤了挤,顿时,一股刺鼻的农药流了出来,切开进行局部清洗后,又经过几个小时的抢救,患者终于病情好转了。这些年,在危重患者的急诊抢救和各种中*患者的救治方面,牛东升积累了不少救治经验。
在日常繁重的医疗工作的同时,牛东升也十分注重钻研新理论、新技术。从版到版国际心肺复苏指南,每一次重大改进他都清清楚楚。在科室里,他逐步改进心肺复苏流程,两个人如何配合,三个人如何配合,通过不断演练,每个人都是心肺复苏能手。他常说,心肺复苏术就是急诊科医护人员的根基,是根本,每个人必须熟练掌握,而经他亲自和主持抢救成功的心跳呼吸骤停患者就有几十人次。年5月4日,他还带头在急诊科开展了急诊床旁血液灌流治疗各种急性中*,这项技术填补了我市救治急性中*史上的一项空白。自开展此技术以来,牛东升和他的团队已经成功抢救了数十名急性中*患者。
凭借着精湛的院前急救能力和扎实的工作作风,年,他被授予“青年岗位能手”称号,年-医院急诊科进修学习期间,被评为“优秀进修医师”。年汶川地震后,他前往四川茂县参加了为期三个月的对口支援工作,被荣记二等功一次。
为了这份坚守,不得不将家庭放在第二位
年2月25日特大交通事故发生后,有10医院抢救,启动应急预案,调动科室人员,分组抢救,为了及时准确汇报患者信息,牛东升连续作战近40小时……
带着这份对生命阵地的坚守,牛东升和他的团队给在生死线上挣扎的患者带来了重生的希望,但这份坚守也让他不得不将家庭始终放在第二位。
牛东升是个急诊科医生,没有固定的上下班时间,而他的医院的一名护士,同样平时工作也比较忙,夫妻俩医院度过的。对他来说,最没时间做的角色,可能就是父亲。因为忙于工作,牛东升和妻子陪女儿的时间很少,尤其是晚上常因抢救患者回来得很迟,牛东升说,遇到妻子也解决不了的作业题时,女儿通常是把题写在小纸条上,第二天他再把解题方法写在纸条上。而这小小的纸条,成了父女俩沟通交流的重要载体。“还好我女儿比较懂事,学习上也很让我们省心。而我更要感谢的就是我的老父亲,这些年多亏了父亲从老家陵川过来照顾我们这个家。”说到家人,牛东升内心除了愧疚,更多的是感激。
今年1月,牛东升被任命为急诊科主任。从一名普通的医生成长为急诊科的主任,牛东升说,角色转变了,自己身上的担子更重了,但作为一名医生的信仰没有变。为此,每天早上他早早就将女儿送到学校,7点半就到单位去抢救室巡视。今年6月份的一天,牛东升在中午下班前去抢救室进行例行巡视,一进抢救室发现病人比平时多,于是他又重新穿上工作服,投入到抢救病人的工作中。等忙完,已经到了下午的上班时间,可牛东升连午饭都没顾上吃,就又接着上下午班。而这早已成为牛东升的工作常态。
急诊科是战胜突发疾病的战场,从事急诊工作18年来,牛东升经常加班加点,总是随叫随到,常常深夜里还要到科里抢救危重患者。对于患者住院后的治疗方案,他也总是考虑再三,不让患者多花冤枉钱。这些年,有不少患者都记住了他,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