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病毒性心肌炎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猝死瞬息而至的死亡离我们真的不远
TUhjnbcbe - 2023/8/15 21:50:00

这几天的新闻都很不友好

前天看到演员高以翔录制节目因心源性心脏病猝死

感到很遗憾和难过

我国每年有54.4万人因心源性猝死离世

相当于每天有人死于该病

从名人到我们身边的普通人

从青壮年到中老年人

猝死的新闻屡见报端

或许颠覆你想象

不少猝死者平日给周围人的印象都是“一向身体很好”

为什么猝死偏偏发生在他们身上?

什么是猝死?

世界卫生组织(WHO)对猝死的定义:“平素身体健康或貌似健康的患者,在出乎意料的短时间内,因自然疾病而突然死亡即为猝死。”

其中,心脏停了,抢救回来就叫心脏骤停(SCA),抢救不回来就叫心脏性猝死(SCD)。

什么是运动性猝死?

运动性猝死是指:在运动过程中或运动后24小时内发生的非创伤性意外死亡。

运动性猝死的真正原因

运动不是造成猝死的主因,隐藏的心脏病可能才是运动性猝死的“幕后黑手”。

猝死有心源性及非心源性之分。

心源性是指因心血管疾病而发病,其中以冠心病最常见。非心源性因素有过度劳累、酗酒、服用药物、剧烈运动等。英国伦敦大学研究发现,每天工作超过11小时,患心脏病的风险会增加67%。熬夜还会让心肌缺血缺氧,很容易成为诱发心血管疾病发作的“最后一根稻草”。

“心源性猝死”是运动性猝死的主要表现形式,如:心肌炎、先天性冠状动脉畸形、心肌肥厚等。刺激因素还包括:急性心肌缺血、交感神经兴奋和血流动力异常引起致死性室性心律失常等。其中,男性的发病率高于女性。

也就是说,“运动性猝死”并非平白无故的发生,而是心脏自身的器质性缺陷受到刺激因素而诱发。

猝死来临前的6个信号

当身体出现以下6种信号,需高度警惕猝死发生:

1近期出现或加重的胸闷

2心慌

3心跳过缓

4晕厥

5不明原因的疲乏

6眼前发黑和肢体麻木

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resuscitation,CPR

面对发生心脏骤停的患者,我们能做什么?

最好的办法是在4分钟的*金急救时间进行心肺复苏(CPR)。

4分钟内,医生护士不会从天而降,上帝如来观音菩萨也不能显灵,我们只能撸起袖子自己上。

如果我们在4~6分钟内进行高质量的心肺复苏,并于8分钟内进行进一步的生命支持,则患者的存活率为43%,4分钟以后再进行心肺复苏,存活率只有17%,超过10分钟,患者的存活率几乎为零,因此高质量的心肺复苏,可大大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心脏停搏患者都适合心肺复苏治疗。只有心搏骤停的元凶为「心脏」时才是实施心肺复苏的最佳适应症。

生死往往在千钧一发之际,心肺复苏等一系列高级生命支持是医护人员和死神抗争的最后武器。所以每一个成功的急救案例都不仅仅是医务人员的功劳。

想成功地救活一名心脏猝死的患者需要很多人的共同努力:现场目击者的正确判断,快速呼救,高质量的心肺复苏,及时的AED除颤;急救人员到场后高级的生命支持措施,医院后医务人员的进一步处置等等。

这些救治措施环环相扣,被称为生命链。

在生命链中,现场目击者至关重要,他必须先做好该做的环节,随后赶来的专业人员才能在他有效施救的基础上继续努力,最终拯救患者生命。

记重点!

(版)

1.胸外按压频率「不超过次/min」;

2.按压深度「至少5cm,不超过6cm」;

3.按压与呼吸比30:2;

4.按压间断时间不超过5s;

5.顺序:C-A-B(C.胸部挤压-A.保持气道通畅-B.人工呼吸)

提醒:

如果是婴儿、儿童或者是溺水者,一般因为窒息导致呼吸停止,一定要先2次人工呼吸先导入氧气,再做胸外按压30次循环。另外给儿童做胸外按压不可以用双手,要单手,力道小了不行,双手力大了会压断胸骨插入肺部,婴儿采用食指和中指两指按压。

如何预防?

猝死的发生有很多诱因,譬如长期的过度疲劳、精神紧张和睡眠不足,又譬如短时间内剧烈运动等。我们在平时,一定要注意以下几点,避开猝死陷阱。

①定期体检

②避免过度疲劳和精神紧张

③戒烟、限酒、平衡膳食、控制体重、适当运动,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会减少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④注意过度疲劳的危险信号及重视发病的前兆症状

⑤对已患有冠心病、高血压等疾病的患者应在医生指导下坚持服药治疗

⑥注意加强心梗后心脏性猝死的预防

⑦不要熬夜!不要熬夜!不要熬夜!

写在最后

年末了大家都又熬了一年

如果感觉太忙就缓一缓

感觉太累就歇一歇

感觉不开心就找地方哭一哭

不要总和自己较劲

我们都得健康地活着

下一个早晨才可能是温柔的

各位拜托了

1
查看完整版本: 猝死瞬息而至的死亡离我们真的不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