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健委表示,感染新冠的无症状和轻症患者,是属于上呼吸道感染,那么症状消失一周以后,只要核酸检测呈阴性就可以献血了。
如果是重症患者,因为感染到肺部,所以要在康复6个月以后才能献血。
这个结论又把我震惊到了。
这两天,天天能够听到这样的虎狼之词,先是阳性可以继续上班,现在又是转阴7天可以继续献血。
工具人的感觉越发明显了。
从好的方面想,卫健委的意思应该是转阴7天“可以”献血,核心词汇在“可以”上面,而非在“献血”上面。
只是对这件事的一个科学的判断,但是它并没有鼓励大家转阴后就去献血。
也没有说新冠病人献血有益康复,或者献血有助于预防新冠,所以大家尽可能不要用过多的恶意去揣测卫健委的观点。
其实大家有逆反心理,也很正常,因为从我们经历过的阳性来看,很多人阳康以后,身体是极其虚弱的。
比如身体疼痛,容易疲劳,嗜睡,感冒等一系列“后遗症”,休息不好很有可能造成心肌炎。
所以我是反复强调,新冠不是普通感冒,更像是一次大病初愈,只不过这场大病持续的时间和临床表现和普通感冒有点接近。
就好像一辆配着八缸发动机的宝马M3,你得把它当跑车看,不能因为外面有着宝马3的壳子,就把它看成一辆城市用车。
既然阳康以后,人已经很虚弱了,卫健委再说什么“转阴7天可以献血”,这显然就触碰了公众的逆鳞了。
新冠病毒是呼吸道疾病,不会通过输血传播这个不假。
但是新冠病毒感染和个体免疫力有很大的关系,在你刚刚阳康不久,就去献血,身体免疫力肯定会再次受到打击。
那个时候别说新冠了,其他病毒疾病都有可能乘虚而入,后面的故事就不太好编了。
所以卫健委的说法只是事情考虑到可行性,但并没有考虑到每个人的免疫力和身体状况有着千差万别。
仅用最好的理论状态,就适用于所有人,这显然有欠考虑的。
要我说,为了自己的身体健康,无症状或者轻症至少也得半年以后才能献血。
不过话说回来,即使没有这次新冠疫情爆发,中国的献血环境也一直不好。
前两天有新闻说,江西、河北、江苏、山西、山东、浙江多地血库告急,血库呼吁市民积极参与献血。
12月13号,江苏省血液中心发布数据,今年12月份献血人次和献血量和去年同期相比,分别下降了57%和54%。
说实话,疫情肆虐最严重的情况下,还能保持一半的献血量,我觉得已经非常不错了。
可是有很多市民对无偿献血非常抵触,大家可以翻翻各类社交媒体上对无偿献血的回复,很少有站在正面立场去鼓励大家献血,除非是官方号。
究其原因,还是因为血站的信誉度是越来越低。
无偿献血说是说无偿,但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实际上还是一笔交易,就是在献血的时候,血站的人会告诉你,凡是献血的人以后本人或者直系亲属在用血上可以有优先权。
献血的时候说得花好稻好,但在实际操作中,等真正需要用血的时候,就各种理由借口,甚至要求当事人“先献血”,再用血。
这就给人一种非常强烈的愚弄感,最基本的契约精神被破坏了。
这种破坏不是一朝一夕的,各种负面新闻也是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比如年血浆浇花事件,年深圳血液中心人均薪酬35.7万,等等。
每隔几年,就会制造一些戳人心肺的大新闻,再加上不少真正需要用血的人,甩出献血证的时候,对方告诉你这证没用,最终还是用钱或者关系说话。
长期以往,特别是那些吃过亏的人,提到无偿献血就一脸厌恶。
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发展,这些负面的经历在网上一公开,更是让人心生敬畏。
还记得以前改革开放还没那么彻底的时候,很多国有企业会分配献血指标,每个单位必须完成。
后来随着改革的深化,越来越多的私营企业进入市场,现在这些小微企业已经容纳了80%的就业群体。
只不过你让这些小私营企业摊派献血指标,可能不?
员工指不定明天还是不是在这里干活呢,根本没有约束性。
因此,现在献血主力,只能是大学生和大头兵,或者还有一些国企,体制内单位。
我记得我大学的时候,你想入党,就必须献血。
现在血库紧张,号召大家再去献血,大家当然不愿意了,再加上现在又是疫情高发期,自己的身体都快要扛不下来了,这种舍己为人的大无畏精神,很难发扬。
而且现在的人也聪明了,前脚看到各地血库告急,后脚卫健委就说转阴7天可以献血,这种技术流的操作,懂的人都懂。
人心变了,就很难再收回来了。
以后无偿献血会越来越难,同时我们需要用血的时候,也越来越难,整个恶性循环。
说到底,这就是信任的缺失,而这种缺失是长期破坏契约精神的后果。
其实,不单单无偿献血,养老,退休,生育,这些明面上的矛盾,都是一个原因。
我觉得,只要可以把曾经承诺的做到,很多事情断然不至于沦落到现在这种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