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一条视频,浙江宁波余姚市马渚镇,社区卫生服务站门口,一位老父亲拦着前来看病的病人。
“你们等一会儿再进去吧,让我儿子先吃口饭,他一天看病十几个小时,已经半个月没好好休息一下了,等他稍微喘口气再进去吧”。
虽然事后,作为医生的儿子说父亲的心意领了,但是拦着病人看病的做法不可取。
但是反过来想想,如果不拦一下,在这样高强度的工作下,不知道哪一天,这位医生就要累倒在工作岗位上。并且,到时候,连个换班的人都没有。
社区工作站如此,大医院、医院就更不用谈。
对于患者而言,如果能挺住,医院,去医院的都是挺不住的,医院的也大有人在。
而能够收治这些患者,这些危重症病人的,医院。所以此时医生的压力有多大?责任有多重?可想而知。
对于我们普通人而言,阳了之后发烧在家,休息几天是一件很正常的事。但是对于医护人员而言,能够发烧躺在家一两天可能就是莫大的幸福了。
带着病,还坚持在一线的人大有人在,那些发烧在家的医生、护士,对他们同事是满心的歉意,但是公众对这些医护人员则是满满的愧疚。
前段时间,卫健委发通知要关爱医护人员,说要合理安排医护人员工作量同时也要做好提高薪酬。
后一句,讲白了,就是加钱。实话说,现在不管是火线入党还是当场加钱,都没有命重要。
况且如今,医护人员都是一个萝卜一个坑,谁倒下了都没有替补的,有替补也不会把医学院的实习生往上推。
再进一步说,培养一个医生代价也相当高,本科四年、硕士三年、博士三年,医院的大门,接下来还要有好多年的临床实践,积累相当多的经验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医生。即使是护士,入职门槛也越来越高,类似的医护经验也是必不可少。
所以倒下一个,再补上一个真的非常难。每当看到他们的朋友圈,又做了一台手术、又给一个危重症患者上ECMO,或者又连加了几天班、又去支援了哪个科室,其实并没有多少感动,反而是更多的忧虑。
这才刚刚放开一个月,医护人员都已经如此精疲力竭,那么等到高峰真正到来的时候怎么办?
真的很怕这些医护人员一个个倒下去,医院出现太多的烈士。
只有他们活着,只有他们的身体保持健康,我们才有挺过去的希望。
当然,还是那句话,医院的,都已经不去了,但是,如果命悬一线,这种对医护人员的愧疚也只能摆心里。排队时间太长,还是会牢骚几句。
这里引出另一个问题,如果在刚放开甚至放开前,一些专家如果能为决策提供正确建议,能够考虑充分再引导民众,能不能避免现今医疗系统出现当下这种力不能支的局面。
医院的廖晓辉教授主动站出来承认新冠疫情以来自己曾两次判断失误,一次是疫情刚开始的时候认为不可能缺口罩,另一次就是这次放开我们不可能缺解热镇痛药。
专家能站出来承认错误,实属难得,因为这一说相当于打脸,相当于告诉公众自己不专业,以后无论在自己的圈子混还是在社会上混就不容易了。
我们不指望有更多的专家出来道歉,但是作为专家,无论是身处江湖之间,还是高居庙堂之上。
一言一行小则左右一个病人一个家庭,大则影响一项政策,一个国家,举足轻重。
公众之所以信任专家,决策之所以听取其建议,本身就是认可其专业程度。
但这次放开前后,起码社会公众没有看到这种期待。放开前无一不在宣传新冠病毒有多厉害,我们必须严防死守,但是一朝放开后,却马上调转风向,向感冒、流感方向宣传,又说无症状感染者将会占多数。
如果是这种态度,那么和那些西方的政客有何区别?我们又比人家好在哪里?
实际上,三年防控下来,大家心里都有一个预期,放是早晚的事,防,毕竟不是长久之计。
但是作为专家,不是睁着眼睛说瞎话,更不是出了事之后马后炮,如果珍惜自己的羽毛,那么不确定的情况下,要么不要说话,要么就实地调查认真研究之后再说话。
民众需要专家,但民众也不需要那么多专家。大家希望能有说真话的专家。
是想在防控放开前,事先告诉我们家里备点退烧药、镇痛药,哪怕到时用不着也行的专家;
是想事先告诉我们无症状是最好的结果,但不排除会出现高热、刀片嗓那样结果的专家;
是想事先告诉我们如果真的感染了要重点防止心肌炎、白肺这种情况的专家……
而不是等这些情况都出现了,大家疯狂屯药、医院时,站出来马后炮几句,然后表现得多了解当下情况的专家。
当然,这里的专家不仅仅是那些医学专家,更是那些在家闭门造车、不接地气的大V。
最后想多说一句,通过疫情我们也得反思一下,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医护人员?什么样的专家?
对于医护人员而言,我们不需要那么多天天写论文,忙于评职称的笔杆子,而是要会看病、能做手术的刀把子。
东西写的再好那是给上面看的,老百姓是要让他们能够实实在在地救人,能够省出点精力看病,不希望他们累死在这些形式主义的东西上。
对于专家,我们不需要那么多蹭热度的专家,更不需要那些不经调研就随便给人扣帽子以标榜自己高于民众格局的专家。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脚踏实地,实事求是,这样的泥土气不丢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