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微笑,是送给孩子最好的礼物。
无论生活多苦,都不要把“情绪垃圾”倒给孩子,多传递积极的生活态度,我们的孩子才能成长为阳光自信、充满正能量的人。
作者
枫子
最近在微博上看了一个女孩给某育儿博主的投稿,感触颇深。
女孩担心父母外出容易感染,提前囤了一个月的粮食,结果妈妈不是抱怨菜没买好,就是吐槽肉不新鲜。
她攒了半个月的工资给妈妈买了个手镯,妈妈没有表示高兴,反而数落她眼光不行,买的手镯又贵又难看。
平日里,妈妈的嘴巴也像个机关枪一样,“突突突”地抱怨个不停:什么疫情没完没了,口罩戴着不方便,宅在家就像坐牢……
更让人难受的是,她发烧39度,全身头痛,只想躺着睡觉时,妈妈却在床边吐槽她当年不听劝,非要选护理专业,工作辛苦又不挣钱。
她说:有无数个时刻,我真的想当场就死去,什么心肌炎、白肺都没她可怕。
曾听过这样一句话:“父母的抱怨,会在孩子心里留下灰色地带。”
对孩子而言,疫情不可怕,可怕的是父母的“疫情心态”:遇事只会抱怨,传递负能量。
这样的心态下,父母自己看不见生活中的光亮,也让孩子的头顶笼罩着乌云。
弥漫在空气中的负面情绪,就像慢性毒气一样,比病毒更侵蚀人心。
孩子的不幸
是从父母的抱怨开始的
作家刘继荣曾分享过自己的故事。
丈夫常年在外,她一个人又要忙工作,又要忙孩子,常常诸多不顺,每天自是怨言颇多。
那一两年,她下班回到家,就苦着一张脸,洗衣做饭,也总是在唉声叹气。
晚饭后,她还要打电话与朋友抱怨各种小职员的难,兼职主妇的累。
直到有一天,她无意听见儿子跟同学吐槽:
“我没有幸福感,哪里能笑得出来,人生太苦了……”
她不禁打了个寒颤,这才警醒,自己天天一成不变的抱怨与责怪,竟然也让儿子没了快乐。
情绪传播猛如病毒,父母爱抱怨,最先遭殃的是孩子。
一时的抱怨,父母觉得无所谓,却句句如阴霾,笼罩在孩子心上,很容易让孩子失去对生活的希望。
在哈尔滨,16岁的小星好不容易考上一所重点高中,本是一件值得庆祝的事,但小星就是说什么也不肯去上学,一心要休学。
母亲百般无奈,只能带小星去普宁市心理科找医生看诊。
对着医生,小星才说出心里话:“母亲每天都要说,她不舍得吃,不舍得穿,把钱花在我身上。”
小星心里明白,父母为了培养他没少花钱和心思,所以他也一直很努力学习,就连放假,他的时间也是排的满满当当的。
可是母亲每天还是不停抱怨:生活不容易,供他学习花了很多钱……
他身心俱疲,倍感焦虑。
来自妈妈身上的负能量,就像一块块石头压得他喘不过气来。
久而久之,他觉得妈妈生活的不幸都是自己造成的,所以就想着干脆不要上学了,这样就不用花父母的钱,也就不会对不起父母辛苦挣钱了。
《圈层突围》里,有个“黑洞人”的概念。
说的是,我们的生活中,有些人像个“黑洞”,不停地散发暗黑能量,将周围的人吞噬于情绪的泥沼之中。
爱抱怨的父母便是如此,不断释放负能量,遮蔽了孩子积极看待事物的眼睛,让孩子也变得消极又悲观。
父母埋怨网课效率不好,孩子学习态度不行,孩子就真的会不思进取,觉得再怎么努力也是白费力气。
父母诉苦疫情下这难那难,孩子也会失去对生活的盼头,变得怨天尤人。
父母的情绪映照着孩子的世界。
父母爱抱怨,其实是一种对孩子的诅咒,父母嘴里的“不幸”,或早或晚,都会在孩子的身上应验。
“垃圾场”里
养不出健康的孩子
心理学家曾奇峰老师曾将满屋子怨气的家,比作垃圾场。
试想,一个心智尚不坚定,阅历不够丰富的孩子,一直被父母的唉声叹气、生活实苦裹胁着,在他的内心,又会长出什么样的果实呢?
一份网络研究调查表明:在爱抱怨和诉苦的家庭中长大的孩子,往往有着这些表现:
会察言观色、敏感、容易自卑、很多事不敢跟父母说,选择默默承受,怕麻烦别人,再好的天赋再多的想法也不愿表达……
父母对生活的态度,会潜移默化地刻进孩子的性格里,影响孩子的一生。
想起一位在中学当班主任的朋友分享的一个案例。
她班上有一个叫小佳的女孩,是一名转学生,平时少言寡语,喜欢自怨自艾。
她真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