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近日,社交媒体上涌现出了一个话题,那就是——为什么不能接受孩子的平庸?
此话题一出,便引发了很多父母的共鸣,面对不领先、不拔尖、没有数一数二能力的孩子,爱之深,恨之切,心里不免对孩子失望,这时为人父母内心常感不安的原因。
可大家有想过,当孩子非常平庸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时,作为父母到底该怎么去接受呢?
大多数孩子都不那么“优秀”
英国生物学家高尔顿曾过一个实验,他主要研究了两个问题:
第一个是:如果父母身高较高或较矮,他们下一代还会这样吗?
第二个是:如果父母高成就,孩子能维持这种高成就吗?
该实验的结果是:如果父母很高或者很矮,孩子会大概率偏离正常状态,可能比正常人高一些或者矮一些。
而关于孩子的个人成就,也跟这个趋势一致:父母成就高,孩子高成就的概率只有36%。虽然这个概率是要比正常家庭孩子高成就的概率多一点,但也表现出了回归常态的趋势。
换而言之,无论父母的基因或成就有多不凡,作为孩子而言,大概率的走向都会靠近“大多数”的正常状态,也就是并不那么“优秀”。
作为家长,希望孩子能够各方面都很“优秀”,这是无可厚非的事情,但如果凡事都追求极致,把自己的一些期望强加在孩子身上,这本身就是一件不合理的事情。
学会接纳孩子的平凡
有一个经典的案例,那就是北大教授丁延庆和他孩子的故事。
丁延庆6岁就能背下整本新华字典,本科就读于北大,后进入哥大深造,获得教育学博士学位,现任北大博导、副教授,夫人也是北大高材生。
但就在父母都是“学霸”的家庭中,却偏偏出了一个名副其实的“学渣”。
在教了这个“学渣”女儿几次作业后,丁教授就像我们平常父母一样,经历了从恨铁不成钢到怀疑人生的过程,但最终,他还是回归了正常的育儿心态,接受了自己孩子不是天才的结果。
接受孩子的平凡,不代表要放弃孩子
那么接受孩子的平凡,就意味着放任他的成长不管了吗?
相信你可以从一位老师分享的故事中看到答案:她的第一个孩子,在生下来才几个月时就被判定为“脑瘫”,随后一岁多就不幸离世了。
在经过两年的休整后,这位老师迎来了自己的第二个孩子。这次很幸运,孩子没有什么疾病,一直都很健康,但唯一的缺憾是:孩子的学习能力一直都很差,总感觉木木的。一开始,这位老师也对此很着急,因为这个孩子的来之不易,让她觉得一定要孩子优秀才对得起自己遭受的苦难。
于是,她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逼孩子晚睡,各种题海战术......直到孩子不堪重负,一场重感冒加心肌炎差点酿成大祸,老师才猛然醒悟。
所以,当孩子痊愈后,这位老师摒弃了以往“鸡娃”的心态,转而变成一位随时鼓励孩子的妈妈,虽然这样的转变没有让孩子变得更好,但也没有让孩子落后太多,成了“大多数”孩子。
后来老师的孩子也顺利考上了普通的大学,找了一份普通的工作,过着普通的生活。老师却觉得很高兴:孩子能健康平安地生活,就是最大幸福!
荣格曾经说过:“对于普通人来说,一生最重要的功课就是学会接受不完美的自己。”
这样的话不是劝人不上进的鸡汤,而是强调我们需要拥有宽广的接纳自己的心态,一个人只有在他具备接受自己的平庸的能力之后,他才能原谅别人犯错。
所以接受孩子的平凡,或许就是与自己和解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