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发生以来,我园科学做好各项疫情防控措施:
1、强化晨检力度,增设晨检人员,严格按照一看、二摸、三问、四查的晨检流程进行检查,发现异常,经双人检查确认为不能入园后,即刻请家长带孩子回家休息观察或就医,做进一步检查;
2、加强日常班级消*工作,幼儿触碰的地方,每日采用84消*液进行表面消*,每日一小时紫外线消*,每日五次及以上通风消*等措施;按照托幼机构卫生消*方法,开展卫生消*培训,保证每一位教师熟记每一中物品的84配比方法。
3、全园师生每日三检体温并详细记录在健康记录本。
4、教育活动、午睡、进餐间隔距离,避免交叉感染。
5、培养幼儿洗手好习惯,避免病从口入。
6、定期与小朋友、老师、家长共同学习疾病相关知识,做好自我防护。
冬常见传染病的预防怎么做?
流感
普通感冒,俗称“伤风”,主要累及上呼吸道的鼻咽部,其中鼻病*最常见。普通感冒的潜伏期大约为1天,起病不急,以“卡他”症状,如咽部干痒或灼热感、打喷嚏、鼻塞、流涕等为主要表现。开始为清水样鼻涕,2~3天后鼻涕变稠,伴有咽痛;一般无发热及全身症状,或仅有低热、头痛。如果后期没有并发细菌感染,病程一般为5~7天,即可痊愈。
流感,是由流感病*引起的传染性疾病,可累及呼吸系统,包括上呼吸道和下呼吸道。流感的潜伏期大约1-3天,起病大多急骤,全身症状较重而呼吸系统症状较轻。开始表现为畏寒、发热,体温可高达39℃-40℃,头痛、咽干咽痛、全身酸痛、软弱无力。流感是一种严重危害身体健康的呼吸道传染病,常见的并发症有肺炎、病*性心肌炎和神经系统感染。
分类/症状
流感
普通感冒
发烧
高烧3、4天
较少
头痛
头痛欲裂
较少
全身酸痛
严重
轻微
虚弱倦怠
持续2周
轻微
精疲力竭
前几天会
不一定
鼻塞
会
发生率50%左右
打喷嚏
会
发生率50%左右
喉咙痛
会
发生率50%左右
胸闷/咳嗽
会变严重
轻微、干咳
水痘水痘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原发感染所引起急性传染病,病例以中小学生为主,主要症状为同时出现的全身性丘疹、水疱及结痂。水痘传染性极强,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和直接接触传播,也可通过被污染的用具传播,冬春季高发,易感儿童接触病例后90%以上发病,因此易在幼儿园等场所快速传播。一旦出现水痘症状,医院就诊,根据医生建议采取居家或住院隔离治疗,隔离期限为自发病起至疱疹全部结痂为止。
猩红热猩红热是a组溶血链球菌感染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中医称之为“烂喉痧”。猩红热,一年四季都可以发生,特别是冬春季发病最多
1.前驱期
大多骤起畏寒、发热,重者体温可升到39℃~40℃,伴头痛、咽痛、杨梅舌、食欲减退,全身不适,恶心呕吐。婴儿可有谵妄和惊厥。咽红肿,扁桃体上可见点状或片状分泌物。软腭充血水肿,并可有米粒大的红色斑疹或出血点,即黏膜内疹,一般先于皮疹而出现。
2.出疹期
皮疹为猩红热最重要的症状之一。多数自起病第1~2天出现。偶有迟至第5天出疹。出疹顺序是从耳后开始、颈部、上胸部,一天之内可以蔓延到前胸、后背、上肢、最后到下肢,少数经过数天才可以蔓延至全身。
典型的皮疹为点状充血性红疹,手压全部消退,去压后复现。偶呈“鸡皮样”丘疹,中*重者可有出血疹,患者常感瘙痒。病初起时伴有“帕氏线”、口周苍白圈”、“杨梅舌”。
皮疹一般在48小时内达到高峰,2~4天可完全消失。重症者可持续5~7天甚至更久。颌下及颈部淋巴结可肿大,有压痛,一般为非化脓性。出疹时体温更高,皮疹遍布全身时,体温逐渐下降,中*症状消失,皮疹隐退。
3.恢复期
恢复期也是从退疹开始的,退疹后后脱皮,脱皮的顺序和出疹的顺序是一致的,躯干主要为糠状的脱皮,手掌足底皮厚的地方可以看到大片的膜状的脱皮。甲端皲裂样脱皮是典型的表现。脱皮持续两到四周,一般不留色素沉着。青霉素是治疗猩红热的首选药物,早期应用可以缩短病程,减少并发症。宝宝患猩红热后,通常可获得终身免疫,仅有极少数的宝宝由于感染细菌类型的不同而发生第二次猩红热。
诺如病*诺如病*是秋冬季腹泻最常见的病原体,它传染性强,潜伏期相对较短,通常仅为12-48小时,主要症状为恶心、呕吐、发热、腹痛和腹泻,可通过食物、水、共用餐具等途径传播,在学校等人口密集场所易引起暴发。该病为自限性疾病,通常患者病程在48~72h。
如何区分诺如病*和食物中*,让我们了解一下:
诺如病*与食物中*的区别点
项目
诺如病*感染
食物中*
不同年龄的
临床表现
成人腹泻为主,儿童呕吐为主
基本一致
大便性状
只有水样便
还可能血样、殡血样便
医疗救治
往往不需要(自限性)
往往需要
病程
2天~3天
视治疗而定
潜伏期范围
12小时~72小时
数分钟~10天不等
高发季节
12月~次年3月
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夏季发生较多
传播途径
除食物传播外,还可通过密切接
触、气溶胶或经水传播
只是通过食物传播
传染性
有传染性
无传染性
隔离管理
急性期至症状完全消失后3天内隔离治疗
不要求
预防措施1、每天开窗通风;
2、不到人口密集、空气污染的场所去;
3、勤洗手,并用流动水彻底清洗干净;
4、避免与他人共用水杯、餐具、毛巾、牙刷等物品;
5、当身体不适时要及时就医;到医院就诊最好戴口罩,回家后洗手;
6、加强体育锻炼;注意不要过度疲劳;
7、多喝水,多吃蔬菜水果;
8、避免接触传染病人;
9、接种疫苗。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