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山区学校及幼托机构
手足口病防控指南
手足口病,多发于5岁及以下的儿童,传染性很强,每年的4~7月为高发期,9~11月还会出现一个次高峰,人群普遍易感,在学校、托幼机构等人员密集的场所易发生爆发流行。
什么是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引起的常见传染病。
大多数患者症状轻微,以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为主要症状。少数重症患者可出现无菌性脑炎、脑膜炎、急性迟缓性麻痹、呼吸道感染和心肌炎等并发症。若发现孩子出现以上症状,要及时带孩子就医。传播途径是什么?
手足口病主要是通过人群密切接触传播,儿童接触肠道病*污染过的手、毛巾、玩具、食具、奶具以及床上用品等引起感染;也可通过空气(飞沫)和被病*污染的水及食物传播。
学校和幼托机构如何预防手足口病?
(一)严格执行学生晨、午检制度切实落实晨、午检,发现以发热、手、足、口、臀部出现丘疹、疱疹,可能还伴有上呼吸道感染等症状的学生时,应立即通知家长及时送诊,并遵医嘱采取居家或住院方式进行治疗,病愈后方可入园、返校。
(二)严格执行缺勤追查与登记制度托幼机构每天应当对幼托儿童的出勤、健康情况进行巡查,做好缺勤登记,并了解缺勤情况和原因,及时全面掌握学生健康状况。对因病缺勤的,要详细记录病因,如发现因患手足口病或其他传染病缺勤的,要及时向当地疾控中心报告,并配合做好相关疫情处置工作。
(三)严格执行疑似手足口病患儿送诊制度托幼机构发现手足口病患儿要及时告知家长,将患儿送到医疗机构接受规范诊治,以免延误治疗导致严重并发症影响患儿健康。
(四)严格执行手足口病患儿居家隔离观察制度健康监护:患儿居家隔离治疗期间,家长及看护人应密切观察病情,如出现持续高烧、精神萎靡不振、昏睡、肢体颤抖抽搐等,有可能短期内进展为重症,医院就诊。居家消*:每天清洁常接触的家具、玩具、地面等,每周用含氯消*剂消*1-2次。患者的分泌物、呕吐物或排泄物以及被其污染的物品或环境,清洁后要及时用含氯消*液进行擦拭或浸泡消*,作用30分钟后,用清水擦拭或冲洗干净。
做好隔离:居家隔离时限为患儿全部症状消失后1周,此期间患儿尽量避免外出,更不要去幼儿园和人群聚集的公共场所,避免与其他孩子接触玩耍。
(五)严格执行手足口病疫情停课制度出现重症或死亡病例,或1周内同一班级出现2例及以上病例,病例所在班级应停课10天;1周内累计出现10例及以上或3个班级分别出现2例及以上病例时,经疾控部门风险评估,托幼机构应停课10天。
(六)严格落实教室与宿舍通风消*定期对教室、宿舍、食堂、图书馆等公共场所进行通风换气(每日至少通风2-3次,每次≥30分钟)、清洁消*,并做好日常登记。
(七)严格落实环境与教具和餐具消*定期对玩具、儿童个人卫生用具(水杯、毛巾等)、餐具等物品进行清洗消*,定期对活动室、寝室、教室、门把手、楼梯扶手、桌面等物体表面进行擦拭消*,每天对厕所进行清扫、消*。工作人员和服务对象应做好个人卫生防护,注意戴口罩、手卫生。
(八)严格落实手足口病防治知识宣传教育通过发放宣传手册、张贴海报、给家长的一封信以及利用手机短信、